警惕“免息”“低息”等网络贷款套路
发布时间:2024-10-08 20:06:14 作者:佚名 来源: 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
近期,有群众反映通过网络贷款遇到息费不透明、实际借款成本过高、个人信息泄露、过度借贷等问题,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。为此,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发布了警惕网络贷款套路的风险提示,提醒消费者关注3种风险。 一是模糊利息费用风险。即以“免息”“低息”等说辞营销宣传吸引潜在客户借款,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。另行签订合同,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“保证金”,变相收取“砍头息”;以默认勾选、强制勾选等方式捆包销售,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,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;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,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,产生“罚息”。 二是泄露个人信息风险。即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后,将客户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“产业链”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,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。 三是诱导过度借贷风险。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,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、以贷还贷,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,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,使消费者债台高筑,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。 金融监管总局厦门监管局提醒,消费者要强化风险意识,选择正规渠道。警惕低息诱惑,对“低息”“免息”“无抵押快速放款”等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保持高度警惕,办理借款业务时,认真阅读合同条款,充分了解借款条件,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及费用明细;保护个人信息,不随意透露身份证、手机号、银行卡号、账户密码、验证码、人脸识别等敏感信息,不随意点击“贷款需求”“额度测评”等弹窗标识、贷款链接及网站,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;选择正规渠道,办理借贷业务时,应关注机构金融许可证、经营许可证等载明的业务范围,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等渠道核实金融机构资质。 此外,消费者还要依法及时维权,积极应对侵害。切勿轻信“代理维权”“征信修复”“停息挂账”等宣传广告,避免受到二次侵害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ah315.cn/display.asp?id=143464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“针眼螃蟹”被注水是真是假
最新信息
- 近日,由科技日报社主办、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...“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...
- 1月3日中国旅游集团所属星旅远洋邮轮“鼓浪屿”号,在三亚...首航!三亚邮轮旅游迎...
- 为推进消费维权社会共治,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,打造良好消费...“2023消费维权年...
- 原文链接:https://315.sh.cn/html/...上海市消保委组织召开...
- https://www.ttbz.org.cn/Ho...跑出健康新活力!上海...
- 现在许多人普遍认为味精非常不健康,所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逐渐失...怕吃味精、鸡精的都看...
- 原文链接:https://315.sh.cn/html/...50双休闲跑鞋全面测...
- 12月24日,植物奶食用与营养品质评价标准研讨会在武汉召...植物奶食用与营养品质...